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招生难”与“招工难”并存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从体制方面看,瓶颈在于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的“脱轨”:管教育的不了解用工,管就业的不了解生源,企业与工人彼此之间也就很难合拍。而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学校或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来牵线搭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安徽省淮北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借鉴。
体制一变,全盘皆活
设立职业教育行政机构
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高中归属教育部门,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则由人社部门管理,还有一些培训资源分散在农业、工会、民政、残联、扶贫、共青团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使得有限的职教资源被分散,从而导致了学校与企业隔膜,招生与招工脱钩的局面。
2011年10月,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成立了一个与教育局、人社局平级的机构——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综合了教育局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能以及人社局的培训和就业职能。“在职教局成立之前,抓职业教育的只有教育局的职成股1个股室,4名工作人员,抓就业培训的是人社局的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保障中心2个股室,10名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而现在,职教局在编制、财务、人事等方面独立出来,共有3个股室,5个二级机构,编制36人,管理着4所职业学校,业务包括 职业教育 和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职教局局长马庆君说:“以往每年政府拨给 职业教育 的项目资金微乎其微,如今,每年仅从人社部门就能争取到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资金超过500万”。
与平桥区做法相似,安徽省淮北市在2011年成立了市职业教育局,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等界限,统筹管理高职、中职和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2015年,淮北市职教局又提升一格,变成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和协调。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过去,教育部门不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人社部门不了解学生的资源和所学专业,造成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两张皮”。体制改革后,职教局一手掌握学生资源,一手连接企业信息,知道学生学什么,也知道企业要什么,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实现了校企的真正融合。
作者 | 佚名
来源 | 新民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职业教育”